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7 .5

  • 北京
  • 电力/水利/能源/环保/燃料
  • 5000-9999人
  • 双休
  • 社保
  • 正式合同
  • 通讯补贴
  • 弹性工作
  • 节日福利
  • 赞同

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

■公司简介
     北京国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,拥有着中国锂电池创始团队,是致力于锂电池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在北京市房山区、河南郑州进行锂电池制造生产。
本着高起点、高水平、高档次的原则,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、工艺手段、高效可靠的装备和现代化的设计方法进行建设,重点发展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单体电芯的制造能力及整体组装装配。以产品为龙头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以效益为目的,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,建立起一个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企业。从而实现产品的制造水平及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使本项目成为国内大型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之一。
     国能电池一期建设,项目总投资8千万元。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。现有厂区占地20000㎡,改造生产厂房及辅房7000㎡,办公面积5500㎡。新增先进锂电行业专用生产设备400余台套。生产车间于2011年落成,2012年9月份实现正式投产至今已有两年时间。现具备日产60万安时的60ah/100ah电芯能力,即年产电芯3亿安时的先进生产产线。
     国能电池二期建设,在河南郑州汽车产业集聚区内共有2个生产基地。基地一:总投资12亿元,占地278亩,总建筑面积5.7万平方米,为“三力型”项目,主要建设3亿安时全自动化动力电池生产线。目前一号车间基础开挖已完成80%,计划2016年6月建成投产。基地二:在郑州佳运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租用厂房,总投资1.5亿元,占地1.5万平方米,主要建设1.2亿安时动力电池生产线。目前正在安装,调试设备,计划11月30日投产运营,预计年产值12亿元,实现利税1.5亿元。两个基地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110亿元,实现利税12亿元,安排就业1800人,形成年产装配家用新能源乘用车3万辆或3000辆纯电动客车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。
公司的愿景是“用绿色能源美化生活”,本着“站在行业顶端,提升客户价值”的宏伟使命,致力于打造一支“精于此道,以此为生”的新能源领域优秀团队,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增添光辉。
 
■我们提供
    1、 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政策、法规条例为员工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
    2、 公司有食堂为员工提供免费三餐,免费住宿
    3、 关注员工的学习和发展,为员工提供岗位职业培训
    4、 完善的内部晋升体系,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
    5、 行业内极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
    6、 员工享有法定假日,带薪年休假,婚、丧、产假等
    7、 延续近10年的企业高速成长的愿景、使命及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。    福利待遇:五险一金,提供中午工作餐,享受国家法定休假等
 ■ 公司网址: www.nationalpower.com.cn

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排名

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资

总结历年的工资水平

共有247条工资数据,来自用户发布及网络收集的信息

近年工资趋势:

TIPS:图表数据是根据统计当前企业全网发布职位信息数据所得,平均工资数据受用户更新、分享等多种因素有所差异,数据仅供参考。

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

总结历年的职位需求

共有147条需求数据,来源于该企业全网职位发布数据,该统计数据仅供参考;

  • 职位需求数:
    13 13 统计近一年职位数据所得
  • 招聘地区分布: 招聘学历分布:
    • 本科
      其他
      其中本科学历占比最大,69.23%
  • +225% 2020年
    -97% 2019年
    职位需求增长速度:
    +225% +225% 2020年相较于2019年

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面试

查看全部 >
分享自己的面试经验(1)

共有1条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试数据

一般 非常难

大家都关注的企业推荐

温馨提示:

中文名称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所属行业 电力/水利/能源/环保/燃料
公司所在地 北京
详细地址 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注册资金 36000万人民币
工商注册号 110111014408218
统一信用代码 91110111585832653L
组织机构代码 585832653
经营状态 存续
成立日期 2011-11-14
该企业工商校验数据由天眼查提供

最新企业

常见问题

  1. 每天最新的职场资讯 就业风向等 找工易 微信小程序

    关注 百度 小程序

    提供招聘风向 就业前景、劳动法规 找工易 百度小程序

    关注 微信 小程序